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”出自《老子·德经·第四十五章》 ,其含义如下:
_
大智若愚:指真正有大智慧的人,表面上可能看起来愚笨。他们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智慧,懂得藏器于身,不显山露水,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周旋有术、处事有方。例如诸葛亮设空城计,他带一侍卫在城头抚琴,司马懿率大军前来,他怡然自得,司马懿心中不安,最终撤军,诸葛亮不动兵卒吓退敌军,这便是大智若愚的体现。
_
大巧若拙:表示最灵巧的人好像笨拙的样子。这类人做事不追求表面的技巧和速度,而是像古之工匠般,不求速成,但求精美,不炫耀技巧,以拙的表象来隐藏自身的巧,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,往往能取得成功。比如曾国藩行兵作战时采用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的笨方法,每到一地先挖战壕、筑高墙,即便胜算大也不主动攻击,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再谋发展。
_
大辩若讷:是指最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。他们与人交往、辩论时,不逞口舌之快,言辞也许并不华丽,但逻辑严密、情感真挚,以讷藏辩,有时甚至以沉默应对,却能胜过滔滔不绝的争辩,达到以不言而胜有言的效果。如赵匡胤选大字不识的侍者应对博学善辩的南唐徐铉,侍者仅以点头回应,徐铉最终精疲力竭不再吭声。
版权属于:
时间煮雨-Master
评论 (0)